绿川,发源自丰原葫芦墩圳,是臺中市区最早的水源地,往南数十公里,才流进臺中市区。然而,百年河川随着城市发展,成了民生污水与工业废水的中继站,从旧建国市场排出的腐肉与残渣全冲进绿川,使绿川变成一条市民行经都得掩鼻而过的臭水沟。

如何整治这颗城市毒瘤,全靠「神奇工法」。

大自然力量 让水「自然」变乾净

「说是神奇工法,其实都是大自然的力量。」美商杰明工程顾问公司副总经理,陈建宏表示。

城市河川水质的改善,首要「截污纳清」,阻却污染源进入河川,进一步清净河川水质。对此,臺中市政府祭出源头管制:透过完善下水道建设,并提升家户接管率,以截断生活污水;末端防治:辅以净水措施,将污水净化后,放流回归自然。 值得一提的是,在末端水质的整治上,绿川师法自然,採用砾间净化工法,透过家庭排放污水中的丰富有机质来进行水质净化。

「当我们到一些天然野溪,会发现水里的石头表面层都会滑滑的,那一层就是生物膜,而砾间工法即是利用砾石在有氧状态下,表面生长出的生物膜,去跟水体做交换,把污水中的有机营养物质萃取下来,成为生物生长所需的食物,并达到去除水中污染物及净化水质的目的。」

陈建宏进一步解释,砾间工法主要功能是处理低污染程度的「生活污水」,但无法处理「工业废水」,若以河川水质参数,生物需氧量(BOD)来检视,砾间工法可以将原先BOD40的水质,净化到BOD2,即未受污染指数,但更高级距的高污染水质,仍得交由污水处理厂来做净化,两者各司其职,从源头与末端解决河川污染问题。

目前臺中市包含绿川、柳川、东大溪、惠来溪、旱溪在内共有11座砾间净化场,其中旱溪排水有两处砾间净化场甫竣工,每日将处理10,000CMD的污水,净化后放流至旱溪排水,根据臺中市水利局的数据,预计能将河川污染指数(RPI)由中度污染提升至轻度污染。

智慧城市水净场

臺中市目前的砾间净化场全数採地下化建构平面,地上可维持原先功能或设置游戏场、生态教学教室,让民眾瞭解水质净化过程,实践寓教于乐。

「砾间工法是从日本引进的,已在臺湾施行近30年,技术上可以说已经非常成熟,未来能否有效降低施作过程的能耗,将会是新兴技术导入的关键。」负责臺中市水净场作业,鸿杰工程总经理廖宗铭表示。

智慧城市已是先进城市的重要指标,为建构低碳与创新的智慧城市生态系,廖宗铭认为水质净化场2.0,智慧应用的导入刻不容缓。

他举例,砾间净水场需要高氧曝气,因此必须装设鼓风机来供氧,然而鼓风机相当耗能,为了解决高能耗问题,鸿杰工程在夜间离峰时段、水质污染度相对低时,调节曝气量,有效将电费,从每度能耗从0.8元降低至每度能耗0.25元。

未来鸿杰工程希冀能进一步导入大数据与AI技术,监控设备运转情况与水质、水量的变化,透过数据分析,优化运转效益,达成节能目标。

暴雨将至 河川防洪怎么做?

「近几年,由中央管辖的大河川防洪工程都相当完备,因河川堤防冲毁而造成的水灾已经非常罕见,多半属于都市降雨后,排洪不及而造成的积淹水,」臺中市政府水利局长范世亿表示。

在臺湾,豪雨时城市淹不淹水是许多民眾关注的议题,更是地方政府施政是否及格的重要指标,而面对来势汹汹的气候危机,都市河川防洪该怎么做?

范世亿说,水利署目前正在推动『径流分担,出流管制』政策,也就是将原本全部由水道承纳的降雨径流,扩大由水道与国土共同分担,并要求土地与建筑开发业者必须共同分担滞洪、蓄水责任,像是在开发基地中打造滞洪池,来提高土地整体的耐淹能力。」

另外,范世亿也举例,过往都市河川全靠人力维护,由市府安排保全进行全天候监控以维护民眾安全,在智慧城市概念引入之后,河川周围皆装上监视器、水位感测器,并透过大数据来预测豪大雨,以综合性的防洪策略,降低洪患对都市的衝击。

伟大的城市都有一条伟大的河流,如何唤起市民对河川保护的意识,与亲近河川的想望,整治工作必须以「水安全」为基石,近一步打造可亲近的「水环境」与得以代代延续的「水文化」。

本文作者:林怡妏

(本文摘自《理财周刊1156期》)

《理财周刊1156期》
《理财周刊1156期》
#臺中 #城市之河 #水质 #活化 #再生